山西阳泉,狮脑山绿意葱茏,形如刺刀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直指苍穹。500米外的山路上,络绎不绝的观众走进百团大战纪念馆,寻访红色阳泉,感悟伟大抗战精神。

7月7日下午,在百团大战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百团大战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抗战的意志和力量。”

“大家好,欢迎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太行巍峨,松柏常青。这里是位于太行山中麓阳泉市西南部的狮脑山主峰,是抗日战争时期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主战场之一。”7月以来,馆内观众多、讲解工作繁重,讲解组组长石玮和同事们精神饱满地穿梭在各个展区之间。

时间拨回到85年前。1940年,抗日战争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枪口下的苦难中国,亟待一场胜利来提振士气。同年8月的一个夜晚,一颗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划破夜空,各路突击部队如猛虎下山,扑向敌人的车站和据点。永载史册的百团大战由此打响。“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石玮说,“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以摧毁正太路为重点的交通总破袭战,破坏敌人在华北占领的主要交通线。第二阶段开展了一系列以歼灭深入抗日根据地日军据点为重点的攻坚战。第三阶段是反‘扫荡’作战,粉碎日军的疯狂进攻。”

狮脑山位于阳泉火车站西南5公里处,是控制正太铁路的战略要地。在第一阶段,为掩护正太铁路破袭,八路军第129师385旅14团和769团(老九团)奉命连夜占领狮脑山。翻开抗日英雄志,狮脑山鏖战六昼夜,阴雨连绵、给养匮乏,八路军指战员靠吃黑豆、啃苞米、喝菜汤坚守阵地,浴血奋战,成功掩护了正太路西段的破袭作战。第129师参谋长李达这样评价:“这次战斗,充分说明了我军不但攻如猛虎,而且守如泰山,大煞了所谓‘赫赫皇军’的威风。”

正太铁路破袭战、狮脑山战斗、康家会战斗、东团堡战斗……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英勇作战,105个团20余万人先后参战,不仅粉碎了日军“囚笼”政策的围困,更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百团大战纪念馆用7个部分展出图片470余幅、实物200余件,设置场景10余处,包括运用声光电等手段展现的狮脑山鏖战场景。据统计,百团大战纪念馆(碑)年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

自2010年到百团大战纪念馆(碑)从事讲解工作以来,15年间,石玮接待了7000余批14万名参观者,为五湖四海的观众讲述这场闻名中外的战役。石玮说:“初上岗位时,面对陈列展品,我只是机械地背诵讲解词。后来,在日复一日的讲述中,那些英烈事迹、革命故事,不再是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与滚烫的信仰。”

在石玮的记忆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展品前老泪纵横,也有孩子们清澈的眼眸中燃起崇敬与好奇。石玮说:“很多个时刻,我深知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历史与现实的摆渡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愿继续耕耘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百团大战主战场之一、七亘大捷发生地……阳泉是一座诞生于战火中的城市,红色就是它的底色。

今年是阳泉建市78周年。

如今,狮脑山的硝烟早已散去,但红色基因已融入阳泉的血脉。走出百团大战纪念馆,西南100米处有狮脑山战斗指挥所旧址,西北200米处新建的百团大战纪念馆军事文化园,集武器实物展示、国防教育、军事科普、互动体验、参观游览于一体,进一步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空间。

走下狮脑山,一座座红色文化场馆、一处处红色遗址遍布全市,共同构建起阳泉的“红色教育矩阵”;“抗战模范村”辛庄村、石评梅纪念馆所在的小河古村、建设着烈士陵园的大独头村、影片《地道战》取景地南庄村等村庄深挖红色历史,打造差异化的红色乡村旅游目的地。近年来,阳泉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红色遗址旧址挖掘保护利用,围绕红色资源深化现场教学,大力推进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立法,让“中共创建第一城”红色品牌越叫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