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横亘在晋冀之间。千百年来,“太行八陉”是打通这道天险的咽喉要道。七亘村,就坐落在“八陉”之一的井陉西口,隐匿在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山坳中。沿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平定段一路向东,记者抵达了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回镇七亘大捷景区。下车便看到,如刀削斧劈的崖壁下矗立的八一军旗雕塑格外醒目,一旁“刘伯承率部伏击日寇主战场”的标牌也引人注目。

“当年八路军正是利用这险峻山势三天内两次伏击日军,歼敌400余人,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七亘大捷。”平定县政协委员、东回镇七亘村党支部书记董新河对记者说。

三天两捷建奇功

1937年10月,日军占领石家庄后,其精锐部队沿正太铁路南犯,妄图突破娘子关天险。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率部东渡黄河,驰援娘子关国民党友军,以太行山区为中心,着手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七亘村因地处晋冀咽喉,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董新河向记者介绍,刘伯承实地勘察地形后,发现此处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是日军从河北进攻山西平定的必经之路。于是,他果断下令部队利用七亘村有利地形设伏。

10月26日上午9时许,129师772团战士放过日军先头100余名警戒部队,待敌辎重部队进入伏击区且后方掩护部队尚未跟进时,发起突然袭击。至11时许,日军除一部分仓皇溃逃外,其余300余人均被歼灭,八路军取得第一次七亘村战斗的胜利。

“兵不重伏”,是兵家传统用兵原则。第一次七亘村伏击战胜利后,刘伯承进一步分析敌情,认为日军正向平定进犯,急需军用物资,且在七亘村受打击后交通联系被切断,仍会走七亘村输送补给。“于是,他果断命令战士们于同一地点二次设伏。28日,日军再次进入伏击圈遭到八路军攻击。连续两次伏击,共歼敌400多人。”董新河表示。

七亘大捷是129师进入太行山的第一个大胜仗,这一仗打出了八路军军威。“刘伯承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智慧,指挥部队在同一地点三天内两次伏击同一支日军。这个‘重叠待伏’的著名战例,被列为世界十大经典战术之一。”七亘大捷纪念馆讲解员董瑞红激动地说。

如今,走进七亘大捷纪念馆,玻璃展柜里的步枪带着斑斑锈迹,墙上的作战地图也标注着当年的伏击圈,多媒体展厅里还用光影还原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乡村振兴展新颜

从纪念馆出来,记者跟随董新河重走了村里古道,参观了七亘村古村落。

“80多年前,日军就是从东口古塞沿着这条路闯进七亘村的。七亘大捷后八路军撤退,日军虽武力占据了村庄,但补给线已被彻底摧毁,其战略意图完全落空‌。”董新河边走边介绍说,村里的东口古塞、771团驻址、陈赓住址等,都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红色景点。

今天,游客们可以踩着当年战士们的足迹前行,听向导讲述“重叠待伏”的传奇和流传至今的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故事。

“听老辈人讲,八路军进驻七亘村后,不拿村民一针一线。村民把炕让给战士,战士们坚持自己睡地铺;见到八路军战士穿草鞋,村民便把家中男丁的布鞋换给他们,反反复复几次,战士们才收下。”七亘村村民董成亮介绍说。

董新河介绍,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绿色采摘资源,七亘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里成立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注重做好古村落保护工作,建起了七亘大捷纪念馆、七亘大捷纪念碑、烈士公墓园等,还建设了休闲采摘园。

“吃上‘旅游饭’、过上幸福生活的七亘村村民一直想着要给抗战中牺牲的烈士一个安身之处!”董新河表示,在市、县政协推动下,七亘大捷纪念碑和纪念馆建设用地难题得以解决。同时,在协商过程中,村支两委通过争取上级资金、发动村民筹资等方式,筹集了500多万元建设资金,完成了烈士公墓园、七亘大捷纪念馆等重要工程。

如今,在七亘大捷烈士公墓园内的烈士名录墙上,清晰镌刻着在战役中牺牲的八路军129师772团烈士姓名。

“从七亘大捷纪念馆的建设到纪念馆史料征集再到展陈策划,政协力量积极参与,为七亘村的乡村振兴以及文化建设注入了独特活力。”平定县政协主席李有义介绍,县政协历来都重视平定文化、红色文化的挖掘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政协智库功能,助力平定更好讲好抗战故事。

山形依旧、陉道犹存,当年的枪炮声早已被山间的鸟鸣取代,古道上的车马印记里,如今盛满了游客的欢笑声与乡村振兴的希望。硝烟已散,精神永存;振兴正酣,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