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归置旧菌棒
“大伙儿小心点抬,新菌棒嫩得很,可别磕着了。”“种植区南边的旧菌棒先归置到角落,等会儿一起运出去。”“过来搭把手,这边的旧菌棒还没归置完。”……近日,在高新区杨家庄乡北杨家庄村平菇种植基地,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大家将仓库里存放的新菌棒搬进种植区,替换已经停止出菇的旧菌棒。
有人递新菌棒、有人挪旧菌棒,这些具体的劳作场景是北杨家庄村平菇种植基地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北杨家庄村将村里闲置的厂房打造成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平菇种植基地,闲置资源“存量”变成乡村振兴“增量”。北杨家庄村党总支副书记武燕霞介绍:“这些新菌棒是我们自制的,7月初就准备好了。村里特意把它们放在仓库里‘养着’,是为了让新菌棒的菌丝保持活力,等旧菌棒‘下岗’后更好衔接,不耽误出菇进度。目前,基地有3万多根新菌棒,每根菌棒能出5~6茬平菇。新菌棒出菇后,预计基地每天能产100多斤平菇。”
新菌棒准备出菇的同时,被替换的旧菌棒摇身一变成了田地里的肥料。待清理的旧菌棒已经干瘪,外层塑料袋皱巴巴地贴在菌渣上。“别看旧菌棒不出菇了,它依然是个‘宝’。” 正在清理旧菌棒的基地技术员贾秉东介绍,“我们把旧菌棒里面的菌渣粉碎后,混合玉米芯、秸秆等做成有机肥,把肥料用在村里的红薯地里。这样既没有让旧菌棒堆在村里占地方,又给土地添了‘营养’,达到了‘种菇不浪费,废料再利用’的目的。”
武燕霞介绍,村里的平菇表面湿润且有弹性,品质好、口感佳,销路不愁。村子周边的饭店、社区、菜市场等,都抢着要村里的平菇。北杨家庄村的平菇为何能得到顾客的认可?菌棒质量高便是答案。去年7月、8月,村里尝试自制菌棒,产出的平菇质量不错。于是,从今年3月开始,村里便大规模自制菌棒。“以前,我们买别人家的菌棒,产出的平菇质量时好时坏。现在用咱自己做的菌棒,我们不仅放心,产出的平菇质量更高。”贾秉东说,村里购进高质量的麸皮、玉米芯、棉籽壳等原料,并将它们按照科学比例制成菌棒。村里还严格把控装袋灭菌、菌种接种等环节,避免杂菌污染,让平菇产量、质量双提升。
从旧菌棒变肥料再利用,到新菌棒接力产出,北杨家庄村的小小平菇撑起“致富伞”,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下一步,北杨家庄村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增加食用菌种植品种,提高产业收益,壮大村集体经济。(李旭榕 张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