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土地,让青春在社会实践中熠熠生辉。随着暑期到来,城区举办2025年度暑期大学生实习实训启动仪式,开展类型丰富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延伸至企业、社区、乡村等社会场景中,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将专业所学运用在实践中。

  城区为前来实习实训的大学生提供了党政机关岗位、重点企业岗位、基层治理岗位等共计300个,吸引来自南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集美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宁夏大学等50余所高校的80余名同学前来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暑期实习实训。

  7月18日,狮脑山百团大战纪念馆内,青年学子放缓脚步,参观展陈。泛黄的照片前,有人俯身端详战士们的面容;锈迹斑斑的步枪与打满补丁的军装旁,有人驻足凝视。“这沉默的刺刀与煤油灯,分明是穿透时空的无声诉说——那永不熄灭的勇气与信念,早已在民族血脉里刻下永恒烙印。”一本实习笔记中记录的文字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在实习实训岗位上,每一名大学生都在经历着属于自己的成长与蜕变。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专业学生韩梓凝在“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讲解员岗位实习。初来乍到的她,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繁重的讲解任务,有些手足无措。但韩梓凝没有退缩,而是凭借自身的努力和热爱,不断学习讲解技巧,深入了解文化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如今,她已能独立进行讲解,自信而从容地向游客们介绍着园内的每一处景点和背后的故事。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刘展则是“老面孔”,这是他第二年参加阳泉的实习实训活动,今年俨然成了“东道主”,向新同学细数“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的工业遗存、“中共创建第一城”的红色故事、石评梅故居的家国情怀。“去年在这里收获的知识和友谊让我念念不忘,今年就想把新学的本领用在新岗位上,再添份力。”他笑着说,而他口中的“新岗位”,则是在朝阳街北巷进行墙绘创作。

  城区区委人才办、共青团城区区委和城区司法局联合开展的“法治‘绘’星  暑期燃梦”活动中,刘展和同学们将“法典如川”的奔流意象、“城央衡镜”的公正象征、“宪木庇民”的温情画面绘上墙面。5天的时间,他们冒雨赶工、忍受蚊虫叮咬,接力创作。当“法治大树”“天平”等图案跃然墙上,路过的居民驻足夸赞,孩童们围着追问“那是什么故事”,法治的种子就这样随画笔悄然播撒。“艺术不止于画布,更能架起专业与社会的桥梁,让法治悄然扎根。”刘展说。

  7月25日,一场紧张有序的应急救护培训在城区展开。“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保持每分钟100~120次……”老师的声音清晰有力,80余名大学生围在模拟人旁,专注练习心肺复苏动作。三角巾包扎的“8字结”怎么打?AED电极片该贴在什么位置?面对“创伤伤员”模型,同学们分组演练,老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手腕发力角度、绷带松紧度等细节,让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规范。通过这次培训,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实用的应急救护技能,更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守护生命的意识。

  精心设置的实习岗位,恰是青年大学生观察社会的窗口。在党政机关的公文流转中,学子们体会着政策落地的严谨细致;在重点企业的技术车间里,专业知识在实操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基层的服务窗口前,民生温度让“象牙塔”里的理论有了真实注解。正如一位学子在实习总结中写下的:“我们用脚步丈量的不仅是土地,更是青年与时代同行的轨迹。”(赵大宝  范佳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