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动的鱼池
6月26日,位于平定县石门口乡的山西鼎鑫缘农业专业合作社内,一方方整齐排列的水池波光粼粼,潺潺流水声在耳边回响,成千上万尾鱼在清澈的水流中欢快游弋。这里不是传统的大水面鱼塘,而是高密度循环水养殖基地。
我市传统渔业生产以流水池养殖和池塘养殖为主,水域滩涂总面积约40公顷,主要分布在平定县娘子关冷水泉域和盂县乌河、龙华河流域。但我市山多地少、水资源匮乏的现实条件限制着渔业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水产品消费需求量不断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市多家合作社、公司主动求变,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在有限的空间内“精耕细作”,依靠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技术破局,闯出了一条节水、高效、环保的现代渔业发展新路。
平定县兴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鱼菜共生基地是近年来我市高密度水循环养殖发展相对较好的企业之一。合作社位于平定县岔口乡甘泉井村,鱼菜共生项目占地面积近10亩,有3个鱼菜共生大棚。鱼类养殖区,鲈鱼、罗非鱼、锦鲤等鱼正在水中畅游。鱼群代谢产生的排泄物经微生物菌群分解转化为富含氮、磷、钾的天然营养液。
为了建设好鱼菜共生项目,平定县兴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添置了不少智能化设备,如杂质过滤器、水循环系统、溶氧控制器等,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集装箱养鱼是高密度水循环养殖的模式之一。箱体与池塘形成一体化循环系统,从池塘抽水,经臭氧杀菌后在集装箱内进行流水养鱼,养殖尾水经过固液分离后再返回池塘处理。集装箱可通过模块化管理与运营,在云端App实时上传饲料投喂记录、养殖管理措施等,从出箱到餐桌全过程监控。
在盂县梁家寨乡大崔家庄村的地热水苗种场,池塘岸边依次摆放着数十个绿色的集装箱。这些箱子正是用来养殖罗非鱼的新式“鱼塘”。“别看集装箱不大,10个集装箱能养2万尾鱼。”渔场负责人韩锦棚说,“现在天气热,我们暂时将鱼苗养在池塘中,等到天气凉快了,鱼苗长大到需要更大生长空间的时候,就送到集装箱里进行养殖。”
从平定县到盂县,这些高密度养殖点,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更成为激活乡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聚宝盆”。相较于传统粗放养殖,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模式实现了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的显著跃升。山西鼎鑫缘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世杰说:“我们这种养鱼池占地不大、效益不低,水质可控、病害少,鱼品质更优,市场价也更高。”这种“寸土生金”的效应,让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释放出更大的经济潜能。
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链条的延伸。盂县西潘乡的山西潘龙湖养殖开发有限公司是我市较早尝试发展设施渔业的企业。公司的养殖基地设在5个大棚里。大棚内,工作人员给鱼喂食,水中顿时热闹起来。记者看到,大棚里是一个个盛满水的圆柱形大桶,虽然进水口不断地往桶里注水,桶却始终不满不溢。
山西潘龙湖养殖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万珍如说,这些特殊的“桶”叫“陆基圆池”,棚内总共有100多个,养殖了10余个品种的200余万尾鱼,有效解决传统渔业养殖占地面积大、养殖水体有限、容易因自然因素减产等问题。
高密度养鱼还催生了一条“产业链”——山西潘龙湖养殖开发有限公司在水产养殖基地周边建设了禽类养殖基地、音乐喷泉景观、露营烧烤点、垂钓区、生态餐厅等,为游客打造了一处休闲基地。
曾经制约阳泉渔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正在被技术创新重新定义。一个个高密度养殖点不仅丰盈着市民的“菜篮子”,更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着阳泉渔业发展的新答卷。(芦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