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郊区旧街乡保安村的连片大棚内绿意盎然。冰菜叶片挂着晶莹的“冰珠”,龙须菜纤细如羽,豌豆尖嫩绿可人……大棚负责人杨江忠穿梭其间,观察新一茬红薯尖的长势。“这是今年试种成功的红薯尖,它不结红薯,专食叶子,清炒后鲜嫩清香,营养价值高,被称为‘蔬菜皇后’。”他弯腰拨开叶片,展示出红薯尖饱满的叶脉。
2017年,杨江忠投资500余万元,租用保安村里的土地建起了12个总面积20多亩的蔬菜大棚。其中日光温室大棚与冷棚相互配合,为蔬菜的生长提供适宜环境。为了给蔬菜灌溉提供保障,他修建了3000立方米的池塘。同时,在大棚内配备了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并安装温度计实时监测温度。
起初,大棚种植西红柿、黄瓜、豆角、茄子等传统蔬菜。随着市场需求变化,杨江忠发现传统蔬菜市场竞争大、价格波动明显,而特色蔬菜因口感独特、营养丰富且市场供应相对稀缺,无论淡旺季,都能保持较好价格。于是,杨江忠顺势调整,开始了特色蔬菜种植。
走进大棚,宛如进入了一个特色蔬菜的“百花园”。这里种植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多种特色蔬菜——广东的红薯尖、四川的豌豆尖、云南的龙须菜、山东的冰菜,还有法香、三色堇、红苋菜、红甜菜等品种。杨江忠介绍,夏季大棚种植以冰菜和龙须菜为主:冰菜搭配沙拉汁,酸甜沁爽;凉拌龙须菜则鲜脆爽口,清香四溢。二者既消暑解腻,又为餐桌增添一抹田园风情。
为了种好这些“远道而来”的蔬菜,杨江忠曾多次赴山东学习水肥调控、病虫害防治技术,回来后带着工人反复试验。“2023年小范围试种时,我们遭遇了多次失败,比如冰菜因温度把控不当出现腐烂,龙须菜因光照不足生长缓慢。但我们没有放弃,不断调整种植方案。”杨江忠说,“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和改进,今年终于实现了批量生产。”通过错季种植,在传统种植区实现蔬菜全年供应,四季不断档地端上“南方鲜”,既丰富市民餐桌,也为乡村振兴蹚出新路子。如今,这些特色蔬菜已成为我市以及太原、石家庄等地市场上的“香饽饽”,订单供不应求。
但杨江忠明白,技术攻关永远在路上。特色蔬菜种植管理本就难度颇高,近期还因存放不当,导致二十公斤佛手瓜瓜尖损坏。向贵州种植大户取经后,才发现是未及时喷水所致。这让他深刻意识到,每种蔬菜的存放技术虽存在共性,但细节差异明显。如何精准把握这些关键细节,成为他们下一阶段攻关的核心目标。
近期,杨江忠投资1万元建设一座20立方米的小型冷库,用于储存特色蔬菜。目前,冷库正在加紧建设中。与此同时,他又有了新的规划:扩大种植规模、开放采收体验活动,让人们亲身感受田间乐趣。“特色蔬菜既要种得好,也要卖得好,更要存得住。”他望向棚内生机勃勃的特色蔬菜,信心满满。(梁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