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锁贵挑选黄粉虫
6月23日一大早,村民张锁贵推开位于盂县苌池镇红崖底村的盂县安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铁门。不一会儿,饲料房里传来黄粉虫啃食萝卜的沙沙声。他熟练地拿起喷壶,给6间蝎子育肥房的墙面喷水——这是他每天雷打不动的“功课”,为的是增加房内湿度,给蝎子营造舒适的生长环境。
红崖底村地处山地,藏在柏泉沟深处。村子因坐落在呈红色的石崖下得名,由原柏泉村更名而来。全村有540余人,土地1400余亩,但常住人口不到120人,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妇女。“我们村在山沟里,人也不多,发展产业总得找点新路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远卿说。
2022年,张远卿在网上浏览养殖信息时发现,蝎子虽是“毒物”,但体内含有多种药用成分,是中药材市场的紧俏货,且养殖成本低、繁殖快。这个发现,让他心里燃起了一把火。
2023年7月,张远卿坐上了前往河南郑州的火车。在当地养殖基地,他白天跟着技术员在蝎棚里清理蝎房、观察种蝎习性,晚上抱着笔记本记录温湿度控制数据。一个月后,他带着记满笔记的本子和初步掌握的养殖技术回到村里。同年11月,首批种蝎跨越数百公里落户红崖底村。
蝎子养殖是个精细活儿。从1龄蝎到成年蝎要经历6次蜕皮,每次蜕皮都是生死关。为了给蝎子创造舒适环境,基地装上了空气能、太阳能热水器和温度监控设备。“孕蝎需要单独住在铺着2厘米厚垫料的简易蝎室里,生产后要立刻将幼蝎转移,稍有疏忽就会发生母蝎食子的情况。2龄蝎湿度需70%,3龄蝎蜕皮期温度要保持在32℃……”说起养殖蝎子的注意事项,张远卿很是熟稔。
黄粉虫是蝎子的主要食物。“大蝎子喂大虫,小蝎子喂小虫。”张锁贵念叨着。每天早晨,张锁贵都要为不同龄期的蝎子分拣食物,大蝎子喂拇指长的黄粉虫,小蝎子则用小个头的黄粉虫。
为降低养殖成本,去年,合作社尝试自己繁育黄粉虫。“黄粉虫繁育并不难,我们在网上查阅资料,咨询技术员进行了尝试并且繁育成功。但是合作社尝试繁育后我们算了一笔成本账。黄粉虫生长周期长达两个月,人工和饲料投入比直接购买还高。”张远卿说,“所以我们目前还是购买黄粉虫,分拣后投喂蝎子。”
引进种蝎、帮助蝎子蜕皮,合作社需要人手帮忙。东苌池村村民栗润香、王丽英,红崖底村村民廖成芳都是“老员工”。“平时,我就照顾家里,合作社需要的时候就过来,一天能挣100块钱,增加点收入。”廖成芳说。
尽管困难重重,但红崖底村蝎子养殖逐渐走上正轨。合作社以“引进种蝎、接生幼蝎、培育成蝎”的模式循环运作,过去一年培育了近200公斤蝎子。但张远卿心里清楚,产业还在起步阶段。“现在合作社收入足够维持运转,可刨去成本,利润所剩无几,但是只要技术成熟,把种源成本降下来,这‘毒物’肯定能变成‘金疙瘩’。”张远卿摩挲着笔记本坚定地说。(芦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