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时节,郊区西南舁乡西南舁村的100余亩土地上已泛出一片青绿。玉米新苗迎风摇曳,谷子、高粱、芸豆、藜麦等作物也陆续扎根。西南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高卫斌说:“2023年我们集中对这片地进行了生态修复,去年村里引进的一个好项目就在这里落地了。项目运行良好的话,我们这里很快会成为全市重要的富硒种质资源繁育基地。”高卫斌口中的“好项目”是山西亿禾新农种业有限公司的富硒作物品种繁育与推广项目。山西亿禾新农种业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市唯一的集农作物种子选育、示范、生产、推广于一体的高新企业。他们积极推进富硒种质资源繁育,这是我市扎实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缩影,也是我市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的生动实践。

  种子是农作物生命的开端,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起点,被称为农业“芯片”;种质资源则是农业的“核心芯片”,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市持续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动态摸清“家底”的同时依托科技力量开展抢救性繁育,解锁每粒种子的“生命密码”,力争让每粒种子“有身份”“可再生”,不断丰富我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

  丰富我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推进种业振兴,首先要追本溯源、摸清“家底”。在2021年至2023年的全市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中,平定县、盂县、郊区3个农业县区出动200余名农技人员,走村庄、访农户,拍摄种质资源照片千余张,全面盘点了我市农作物种植资源的种类、分布、生态环境要求等基本信息。“你能想象在盂县还有野生猕猴桃吗?”“平定县冠山镇当地2500余亩的野生连翘,已经挂牌‘冠山连翘贡茶发源地’标识,被重点保护了!”“从郊区征集的牛蹄黄谷子,是上世纪90年代前当地的主栽品种,具有抗旱、抗病、抗虫等优良特性,值得继续推广种植。”……说起我市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参与普查工作的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岳润庆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摸清“家底”更要守好“家产”,这离不开我市持续开展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利用。在位于平定县冠山镇河头村的山西农业大学阳泉富硒产业研究院,一片约30亩的地块是我市特异种质资源繁育基地。连日来,这里一块块整齐排列的小块地里一派喜人景象,分区种植的牛蹄黄谷子、白马牙玉米、三道眉瓜子等长势良好。负责基地日常管护的市保丰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海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记录各类数据、为生长期的作物拍照存档。“我们公司的农技人员全程参与了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并负责特异种质资源繁育基地的日常管护。虽说一路走来困难重重,但在山西农业大学阳泉富硒产业研究院专家教授的带领下,我们陆续对100多个阳泉本地特异种质开展了抢救性繁育,让许多濒临灭绝的品种重获生机,大家感觉辛苦没有白费。”李海平说。

  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李晓东介绍,长期以来,勤劳的农民在劳作中积累了不少适宜阳泉种植的本土品种。这些品种或因产量低,或因抗病害能力相对较弱,不能成为主要品种,但它们身上都含有良种基因。近年来,我市坚持及时、动态搜集整理,逐步建立健全特异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加快鉴定评价,不断提高育种水平,重点围绕珍稀、濒危、名优种质资源保护开展科技攻关。通过无人机植保、人工授粉、种子低温贮藏等一系列科技手段,我市农作物特异种质资源繁育工作有了初步成效。多方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阳泉本地品种“有了身份”且“可再生”。

  要想不断丰富我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打赢农业“核心芯片”保卫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走稳、走好这段路?我市已明确了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种业基地提升、种业市场净化的“解题思路”。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徐雪峰说,下一步,他们将一方面大力扶持有市场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一方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种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金融机构、种业基地对接,加快打通“产学研用”链条,凝聚多方力量持续做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郭鑫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