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基地
6月11日,位于盂县东梁乡岑峰村的盂县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三座羊舍里,一只只膘肥体壮的羊儿不时发出“咩咩”的叫声。饲养员正拿着水桶,给羊的食槽里加注清水。饲养员忙碌工作的身影、羊儿们惬意的状态、规整有序的养殖场区,在初夏的山间共同构成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机盎然的现代牧歌图景。
在岑峰村的养殖场里,有1000多只羊“安家”。在东梁乡寺家坪村,同属于盂县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另一处养殖场里,羊儿的数量近600只。1600多只的养殖规模,让盂县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当地规模较大的养殖企业。东梁乡的两处养殖场与盂县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奏响了引公司、联“大厂”、带农户的养羊产业发展“三部曲”。
引种筑基“进行曲”
湖羊落户育新机
“三部曲”的第一部分,最早“奏响”于5年前。当时,东梁乡瞄准养殖产业发展,想借助村民多年来养羊积累的丰富经验,养殖易存活、易繁殖的湖羊。当年,寺家坪村阳坪望就平整土地、盖羊舍、围羊圈,成立了阳坪望湖羊养殖场,让湖羊顺利在东梁乡落户。
相较于本地的普通山羊,湖羊繁殖能力强,6个月就能配种,正常情况下两年能繁育3胎,如果养得好,两年能繁育4胎,一胎生两到三只。阳坪望湖羊养殖场一边派人外出学习技术,积极做好繁育,一边继续引进湖羊扩大种群,因此,湖羊养殖数量增长很快。三年后,寺家坪村阳坪望湖羊存栏数量达到700只,一步步接近养殖场成立之初打造“千只湖羊养殖基地”的目标。
养殖数量上来了,养殖技术也掌握了,是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还是尝试繁育品种?面对这道必答题,阳坪望湖羊养殖场在东梁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迈出了关键一步。2023年年初,阳坪望湖羊养殖场引进了4只纯种澳洲白绵羊,计划以澳洲白绵羊为父本、湖羊为母本,杂交出新品种澳湖羊。“澳湖羊个头更大、肉质鲜嫩,更加适宜规模养殖,也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我们做这样的尝试,虽然有一定风险,但是大家手里有技术,信心也很足,所以一切推进得很顺利。”当时担任阳坪望湖羊养殖场负责人的赵海清回忆道。
联企提质“协奏曲”
杂交繁育拓销路
养殖品种改良的同时,东梁乡也积极酝酿扩大养殖基地,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岑峰村一处修建不久的养殖基地,成为扩大湖羊养殖规模最好的场所。为了做好养羊准备工作,岑峰村改造了圈舍,购置了粉碎机、恒温饮水设施、全自动刮粪机等一系列配套设备。在东梁乡的推动下,岑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阳坪望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引入的盂县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抱团发展,以岑峰村养羊基地为核心,共同打造东梁乡澳洲白绵羊、湖羊、澳湖羊生产繁育基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三部曲”奏响了最强音。
“基地成立后,我们在养殖场划分澳洲白绵羊繁育区、湖羊繁育区、澳湖羊繁育区等不同分区,还引进了优质澳洲白绵羊和纯种湖羊作为种羊,为羊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杂交繁育出的新品种‘澳湖一代’,很快适应了本地环境,生长良好。”盂县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侯宜春说。
通过外请饲养员、改良饲料配方、与天津养殖业“大厂”合作,盂县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繁育率、养殖成活率上都有了提升,还有了稳定的销路。侯宜春说:“天津的牧业公司派技术员前来指导、帮助羊群繁育,今年以来,岑峰村的养殖场就成功繁育了300多只小羊。”
带农共赢“圆舞曲”
循环经济促振兴
“三部曲”的终曲,落在了民生与发展的“音符”上。东梁乡依托养殖基地面向全乡的脱贫户,实施了澳湖优种肉羊分户饲养、集中购销项目。岑峰村党支部书记郑昧春说:“我们综合考虑收入水平和农户意愿,筛选出脱贫户为公司代养羊。在小羊长到40斤后,脱贫户可以用补贴后的价格从公司购羊养殖,育肥到100斤后,再由公司回收销售。脱贫户不但可以获得资金、技术支持,还可以通过养羊增加收入。”目前,东梁乡的岑峰村、西梁村、温家山村已有不少脱贫户加入代养羊的队伍中来。
养殖基地的建立还让东梁乡农业发展“活”起来。东梁乡作为传统农业乡镇,每年秋收后都会产生大量秸秆。养殖基地建成后,大量的秸秆摇身一变成了羊儿们的优质饲料。而羊产生的粪便又被用于田间施肥,实现了农业与牧业的生态循环。基地正式运转以后,盂县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全乡范围内收购玉米秸秆,并负责打包加工制成干储饲料。秸秆和羊粪都因此变废为宝,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三部曲”奏罢,东梁乡又开始酝酿新的“乐章”。东梁乡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稳定规模与销路,走稳养羊路,并积极延伸产业链条,让养羊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持续释放,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侯 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