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三晋大地迎来了一批远道而来的客人。9月23日—28日,第二届东南欧(前)政要、青年官员中国乡村行代表团走进大同、晋中、太原,踏访古城墙、穿梭农高区、探秘工厂车间,并出席2025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
6天的行程里,他们围绕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培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与山西各界人士共同探寻互利共赢的合作契机,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五千年文明里,探寻“活”着的中华根脉
云冈石窟露天大佛嘴角的笑意依然清晰;悬空寺依附在恒山的峭壁上,木质楼阁层层叠叠;山西博物院的“晋魂”展厅里,青铜器上的铭文还带着三千年前的温度……外宾们沿着历史的脉络,品读着“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深意。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山西首先给了我惊喜,悬空寺真的太美了!”刚从悬空寺狭窄的楼梯上下来,斯洛文尼亚学生广播电台记者扬·瓦伊格尔攥着手机激动地说,“这不只是风景,更是中国文化和谐共生的绝佳证明——人与人的和睦、宗教间的包容,都藏在这座寺庙里,宁静又有吸引力,很是震撼。”他的手机里存了几十张悬空寺的照片,要把这些照片发给他的朋友,告诉他们中国的历史是活着的、能触摸的。
“山西非常棒,能把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得很好。”北马其顿青年代表司马迪扶着大同古城墙的砖垛说,“欧洲的一些中世纪城堡只剩下残垣断壁,而这里的古城墙还能让市民在上面散步、骑车,孩子们在城墙上跑着玩,历史不是博物馆里的‘过去时’,而是生活里的‘现在时’。”说着,他掏出手机,打开社交媒体,发了一条动态:中国山西的古城墙,市民们在这里生活,历史与现代交融,太神奇了。
走出山西博物院时,阿尔巴尼亚议会欧洲一体化服务总局局长尤莉亚·采拉回头望了一眼博物院的建筑。此时,阳光穿过玻璃幕墙,照在“晋魂”两个大字上,泛着金色的光。“很难想象一个省能保存这么完整的历史。”她说,“中国的历史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一直没有断过——这太完美了。”
广袤田野里,藏着“特”“优”发展的生动答案
农业农村的发展,是代表团此次参访的主题内容。他们想看看,中国的乡村是什么样的,中国的农民是如何生活的——而山西的乡村,给了他们最生动的答案。
午后的晋中国家农高区,秋阳洒在温室大棚的玻璃上,折射出无数道光。无土栽培架上,哈密瓜的表皮凝结着细密的水珠,香梨的果皮泛着青黄色的光泽。工作人员笑着说:“这是我们培育的水果,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自然成熟,甜度管够。”
“Very sweet!”代表团成员咬了一口哈密瓜,汁水顺着指缝流下来,赶紧用另一只手接住,脸上带着满足的笑,“So juicy!”北马其顿前副议长、前文化部长胡斯尼·伊斯马伊利举着香梨说,“在很多国家吃不到这么新鲜的水果,而这里的农民用科学技术种出了这么好的水果——这不仅是中国的希望,也是全世界的希望。”他指着温室里的无土栽培架说,“你们用最少的土地种出最多的水果,这对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很有启发。”
大同坊城新村的黄花产业园里,空气中飘着黄花的甜香。工作人员端来了黄花酱、黄花啤酒,代表团成员品尝后,眼睛亮了,纷纷走到柜台前,指着各类黄花产品说,“我要这个”“给我来两瓶辣酱”。
“你们的乡村很漂亮。”阿尔巴尼亚国际研究所副所长法特米尔·采拉望着大厅内的展品说,“这里的人们将黄花作为致富产业,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付出了很多智慧与努力。我之前从未听说过山西,今天来到这里,发现山西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省份。这里很干净,人们也很友好。”这个爱拍照的老人,手机里早已存了大量关于山西乡村的照片。
“灯塔工厂”里,解码发展的硬核力量
近年来,山西坚持摆脱“煤炭依赖”,迈向“绿色转型”,在新质生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发展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就是山西向世界展示转型成果的“窗口”。
“山西的能源转型经验,对欧洲国家同样有启发。”罗马尼亚穆列什省省长彼得·费伦茨说,“我们省与山西有25年的友好关系。这次来参加论坛,听到了很多关于绿色低碳的创新路径,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他拿着论坛手册说,“回去后,我要推动我们省与山西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让更多欧洲国家了解山西的转型成果。”
雨后的太钢集团厂区,机器的轰鸣声里透着活力。代表团走进太钢博物园,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瞪大了眼睛:一片片薄如蝉翼的钢带,被工作人员用手轻轻一撕,便分成了两片,像撕开一张纸一样容易。“这就是我们的‘手撕钢’,厚度只有0.015毫米,是世界上最薄的不锈钢。”工作人员说。“太奇妙了!这比我的指甲盖还薄!”代表团成员凑过去,用指甲比了比“手撕钢”,惊讶地说。
太重集团展示大厅的穹顶下,“灯塔工厂”的模型闪着金属光泽,旁边的屏幕上播放着火箭发射的场景。世界上最大起重机的模型旁边,无人驾驶的新能源矿车缓缓启动。当大屏幕播放2050年制造业展望宣传片时,画面里的人工岛上,机器人在搞建设……
“这个宣传片像科幻片一样!”罗马尼亚参议院派驻欧洲议会代表加布里埃拉·克雷楚说,“我关注中国的发展很多年了,现在亲眼看到中国的制造业这么先进,依然很震撼。”
“热情山西”里,感受魅力中国的温度
山西的热情,像秋天的太阳,温暖而明亮。代表团成员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山西人的热情与开放。
太原钟楼街的青石板路上,代表团成员与中国游客一起逛街游玩。简单的交流,开心的合影,自然而然的亲近,成了东南欧客人的真实感受。当这些外国人拎着大包小包从礼品店走出时,店员们拿着小礼品热情地追了出来:“你们第一次来山西,这些送给你们,不要钱,请带回欧洲。”
由于长相酷似哈利·波特,扬·瓦伊格尔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市民找他合影,而他也一一同意。“这里的人们太热情了,很友好,我的旅程很愉快,也交了很多朋友。作为记者,我回去后要把看到的告诉身边所有人,期待再次来到这里。”
司马迪说:“我告诉我的粉丝,一定要来中国。现在免签政策很方便,中国正以热情和开放的态度欢迎外国朋友。这里的科技、工业发展速度很快,美食也是一流的。如果让我给中国一个建议,那我要说,Don't Stop,不要停下来。”
6天的行程,代表团成员从“五千年文明”读到“现代制造业”,从“乡村振兴”读到“能源转型”,从“山西的热情”读到“中国的温度”。他们说,山西是中国的缩影,从山西的过去、现在,能看到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中国是我们的最主要合作伙伴之一。”代表团团长、塞尔维亚国家行政和地方自治部国务秘书普雷德拉格·拉伊奇说,“山西的发展成果,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实力与潜力。回去后,我要宣传山西,推动塞尔维亚与山西在能源、制造业、农业领域的合作,让两国的友谊继续像钢铁一样坚固。”
山西的故事,还在继续;中国的故事,还在继续。这些来自东南欧的客人,将带着山西的“活”历史、“甜”乡村、“硬”制造、“暖”热情,回到自己的国家,把山西的故事告诉世界——这,就是中国的魅力。(郭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