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场里的即时岗位匹配到山村里的精准岗位送达、从“星光市集”的欢声笑语到跨越地域的“云端快车”,一场关于就业服务的创新实践正在三晋大地蓬勃展开。政策礼包持续加码、招聘形式花样翻新、产业升级催生新机、服务触角深入基层——我省正多维度发力,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搭建更高效、更温暖的连接桥梁。

政策“真金白银”

激发就业活力

4月的太原龙湖万达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灵活就业嘉年华”正在上演。商场内,智能大屏滚动刷新着各类岗位信息:“今日急招:主播3名,时薪200元”“奶茶店兼职,扫码即约”……刚投完简历的“00后”姑娘王茜兴奋地举起手机自拍并分享到朋友圈:“逛个街的时间,工作就搞定了!”

这份“逛街式就业”的底气,来自我省政策工具箱的持续扩容。

今年我省“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公告发布,基层岗位扩招12%并叠加安家补贴等政策吸引了众多应届毕业生,他们纷纷响应号召,成为“支农”“支教”“支医”的积极分子。

在吕梁山区,一场“技能革命”正改写一些村民的命运剧本。凌晨,护工培训夜校仍灯火通明,45岁的李桂花对着镜子反复练习为卧床老人翻身的手法。“结业证就是‘金饭碗’!”她掰着手指算账,“去年结业的同乡在北京做住家护工,月入过万,等我考下‘五星护工证’,工资还能翻番!”如今,6.8万名“吕梁山护工”带着乡音走向全国,劳务收入成为当地重要的富民支柱。

招聘玩出新花样

“星光”与“云端”齐飞

当霓虹灯点亮夜晚的城市,长治万达广场的“人才夜市”化身现实版“解忧杂货铺”。

展位前,某餐饮企业HR将岗位说明书折成纸飞机,笑着扔向人群:“谁接住就和谁聊!”人群中爆发的欢笑声瞬间吸引更多目光。“00后”求职者陈浩成为“幸运儿”,他高兴地说:“这招聘方式比脱口秀还有趣!”

300公里外的永济市,一场“永不落幕的招聘会”在云端沸腾。“家人们看过来!五险一金+免费公寓,点击右下角投简历!”亚宝药业HR李娜化身带货主播,把药企实验室“搬”进直播间。应届生小王通过直播互动和“刷礼物”引起注意:“老师,我能视频面试吗?”——这场“直播带岗”让他从小县城直通上海研发中心,评论区瞬间飘满“羡慕”弹幕。

产业跃迁升级

孕育“新饭碗”

大同煤炭博物馆斜对面,数据标注基地的键盘敲击声正谱写新的城市旋律。28岁的王磊盯着屏幕,用像素级精度勾勒自动驾驶汽车的“眼睛”。“标注一帧视频赚0.5元,手快的月入过万。”他展示着密密麻麻的标注记录,“这可是AI时代的‘挖煤手艺’!”

传统产业车间里,智能转型掀起“人才风暴”。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控机床旁,“95后”姑娘田甜戴着AR眼镜检修设备,工友戏称她“数字女侠”。“过去抡大锤,现在玩代码。”她轻点平板电脑,故障数据瞬间同步云端,“厂长说我们这些‘复合型工匠’比研究生还抢手!”

这些都生动地凸显了产业升级对人才结构的重塑。

服务精准触达

“最后一公里”有温度

在忻州山区,流动就业服务车翻山越岭,把“微型招聘会”开到村口老槐树下。52岁的脱贫户老杨攥着“爱心岗位清单”反复端详:“保洁员、果园管家……这些活计我都能干!”3天后,他就在养老院上了岗,手机里存着人社专员24小时在线的承诺。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同样上演“抢人大战”。太原理工大学的“就业盲盒”活动让毕业生直呼“上头”——拆开盲盒可能是企业offer、创业礼包或深造奖学金。机械系刘洋拆出“智能煤矿工程师”聘书时,导师比他更激动:“这‘订单班’人才,企业可是提前半年锁定的!”

当零工市场的电子屏与数据中心的代码流同频,当夜市的笑语与智能车间的键盘声共鸣,我省正以“有温度的算法”重新定义就业服务。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护工大姐存款单上攀升的数字、毕业生手机弹出的“录用通知”、老矿工戴上AR眼镜时眼中的光芒——千万个体劳动者的“小确幸”,终将汇聚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磅礴星辰大海。(王龙飞 王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