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大刀,两个买主,三方角逐。”近日,微电影《大刀》在网络上“火”了起来,在多个网络平台播出。近9分钟的微电影讲述了一名普通铁路工人醉心红色收藏的故事。

  这部微电影根据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工务段阳泉桥梁车间检查工区桥隧工孙瑞江真人真事改编。孙瑞江在一个有革命传统的家庭里长大,祖辈在抗战时期献出了宝贵生命,父亲当过兵。革命战斗故事和英雄人物故事深深吸引着孙瑞江,他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梦想,立志要穿上军装守护国家与人民。2001年12月,孙瑞江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从阳泉参军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山西省总队晋城市支队。艰苦的训练使他养成了坚韧不拔,做事坚持到底的性格。

  “一颗火热的心,永远扎根人民。”这句话让孙瑞江记忆深刻。2019年,孙瑞江创办了小型军事展览馆,该展馆成为我市的国防教育基地之一。为让展馆有更加翔实的文献资料、鲜活的展陈形式,孙瑞江省吃俭用积累资金。孙瑞江说:“我会尽自己所能发光发热,用丰富的藏品和藏品背后的故事吸引更多人了解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汲取奋进力量。”

  鉴往事,知来者。红色老物件是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最好证明。2024年3月,小型军事展览馆搬至阳泉市蓝天救援队住所地(原黄石板小学)。经过1个多月的布置,各类展品占满了4个房间。孙瑞江介绍,展馆先后搬迁8次,每次“搬家”需要2辆大货车运输。父亲、爱人、朋友都参与过展馆的布置。虽然每次“搬家”很辛苦,但是想到这些老物件可以被大众看到,他就充满了干劲。

  大刀、红缨枪、文件包、钢盔、梆子……展馆中,孙瑞江对自己的收藏品如数家珍,常常向参观者讲解这些老物件当年如何使用,在什么场景下使用,被什么人使用。“红缨枪,红缨枪,枪缨红似火,枪头放银光。”这是一首在抗战时期广为流传的歌谣。抗战时期,我军因武器装备落后,作战时往往损失惨重。红缨枪在白刃战中可有效对抗敌人的刺刀,深受战士们的喜爱。打更是中国古代民间夜间报时制度,老物件里有一件是打更时用的梆子。孙瑞江介绍,收藏梆子是因为自己对老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一个片段印象深刻。电影中,打更老人用吆喝声,帮助抗日游击队越过封锁线。

  “希望你们好好努力、奋发图强,做一个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引导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继承先烈遗志,勇做民族的脊梁。孙瑞江爱人李瑞芳说:“这么多年,因为他的这个喜好闹过很多不愉快,但是看着他乐在其中并一直坚持,慢慢地理解并支持他。后来,他经常给我讲述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我为烈士们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所动容,也更加珍惜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工务段阳泉桥梁车间检查工区工长梁永先说:“小孙开办的展馆是我们单位职工学习红色历史的一个重要场所,到展馆参观学习,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老物件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们历经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见证着革命历史的波澜壮阔。讲好红色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孙瑞江的微信里有许多研究文化的群,晋绥红色文化研讨群、文史研究群、藏友群等等。他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学习,互相探讨。多年来,孙瑞江利用业余时间四处收集革命历史文献资料图片,努力刻苦自学,进行各类公益宣讲3000余场。他与其他志愿者走进我市学校、厂矿、机关、社区、乡村开展国防教育、革命历史义务志愿宣讲活动,与相关部门共同悬挂宣传标语,展示宣传图板,发放宣传资料,持久开展国防教育、革命历史宣讲活动,受众5万余人。

  2022年2月,孙瑞江被龙躺梁社区评为“传承红色基因·彰显志愿服务”优秀志愿服务者。2023年3月,他被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聘为“老兵宣讲团成员”。2022年至2023年,孙瑞江被南楼小学校评为“热心教育人士”。2024年4月,他加入阳泉市蓝天救援队。孙瑞江说:“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红色故事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我会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魏君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