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对于不少阳泉市民来说,昔日的美好愿景如今已立体呈现。城市中随处可见的那一抹绿色,已然成为城市的主色调、市民的“小确幸”。这份幸福的获得,离不开一个群体——园林建设者。在市园林绿化中心工作的秦茹便是其中的一员。

  2016年参加工作以来,秦茹凭着对园林事业的执着追求,以饱满的热情奋战在基层一线。“当好党和群众的桥梁,让群众从绿地上感受党的温度。”作为一名党员,秦茹始终怀揣着朴实而坚定的愿望。

  在城市园林绿化的“绿色版图”上,一抹鲜艳的“党建红”始终引领前行。在秦茹看来,园林事业的“绿色”底色,必须由“红色”基因来引领。点滴党务工作的积累,恰似播撒在城市发展土壤中的种子,终将在服务大局的实践中破土抽枝、蔚然成荫。

  相较于其他行业,园林绿化中心的党务工作有着显著特殊性。“园林系统工作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秦茹介绍道,“我们6个党支部全部扎根一线,每个支部直接服务群众,只有主动走出办公室,到街头巷尾、公园绿地中发现问题,才能更好解决问题。”

  工作中,秦茹将党的创新理论化作滋养党员干部的思想甘泉,巧妙融合园林行业特色,把花圃苗场、公园绿地转化为“流动课堂”,通过组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让理论学习走出会议室,走进草木葱茏间。在沉浸式的学习氛围中,党员干部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扮靓城市、“增绿添彩”的生动实践。

  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党员先锋岗创建、主题党日活动等,不仅是党员锤炼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更是服务群众的实践载体。通过与市民游客的高频互动,党员们能及时获知群众对公园环境、便民服务的需求,进而将这些“急难愁盼”转化为“三会一课”的鲜活素材。

  “这种‘问题导向式’党建模式,有效破解了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难题,让‘红色引擎’持续为园林事业高质量发展赋能。”秦茹说。

  从百姓的期盼中找项目,从百姓的需求中做项目,才能把园林绿化做到百姓的心坎上,这是秦茹的切身体会。

  “我家小区门前的荒地能否改造成公园?”“能不能给公园里增加一点游乐设施,这样大人散步乘凉的时候,孩子也有地方可以玩?”……对于市民提出的建议,秦茹认真记录,与同事细致研究。

  园林建设的成果市民举步即知,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市民也都看在眼里。秦茹想,园林建设为人民,大家把城市建设当自己的事,不妨让市民参与到园林建设中来。

  “口袋公园”规划选址工作中,秦茹和同事深入社区,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倾听居民需求。根据居民的反馈,规划团队实地调研居民居住环境,同时借助科学勘测手段,综合分析地块现状、人流量等因素,确定“口袋公园”的点位。

  “‘出门见绿、百步见花’不仅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是园林党务工作者践行初心的标尺。要让群众的呼声有人倾听,合理的诉求有人落实。”秦茹坚定地说。

  满城绿荫、园林式幸福生活从何而来?答案就写在阳泉园林人沾满泥土的双脚上。

  作为拥有近70年发展历程的老牌单位,市园林绿化中心的党建工作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从早期的党支部发展为党总支,再升格为机关党委,一代代园林人积累的宝贵经验成为破解工作难题的“金钥匙”,持续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今年6月,秦茹获评市直工委所属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进一步坚定了她做好工作的信念。“每当看到群众在公园、绿地中悠然漫步,孩子们在公园里欢快玩耍,我就很有成就感。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会选园林。”秦茹说。(范佳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