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泉二十中的校园里,邢雪莉老师常被同事们笑称为“拥有魔法眼睛的人”。从教15年,从临汾汾西的特岗教师到今天阳泉二十中的一线教师,她始终相信一件事: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教育者要用发展的眼光静待他们各自“花期”的到来。
“不要给学生贴标签,因为他们会给你带来奇迹。”这是邢雪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这一信念,源于邢雪莉2009年在临汾汾西乡村学校的磨砺。艰苦的环境让她深刻体会到,孩子们面临的困境远不止课本上的难题。2021年3月来到阳泉二十中后,她将这种“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理念继续植入日常教学。如今,她担任七年级163班的数学老师,不仅教授“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更用心传授人生的基本准则:保持求知的热忱、坚守做人的原则、相信自我的价值。
邢雪莉的“魔法眼睛”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细微变化。一个眼神的游离、一次作业的懈怠,都是提醒她走近学生的信号。在课堂上,她是严格的邢老师;在课下,她是耐心的“邢妈妈”。她总是说:“先育人,后教书。”学生考试失利,从她那里得到的从来不是批评,而是一句温柔的“没关系,下次你一定可以”。
然而,校内的关怀有时仍触达不到问题的根源。于是,家访成了邢雪莉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她坚信,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
那个淘气的男孩就是最好的例证。男孩的课桌上总是乱七八糟,听课不认真,成绩徘徊不前。直到一个雨天,邢雪莉冒雨家访,才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长期缺乏母爱,让他用倔强和淘气为自己筑起“外壳”。当邢雪莉和男孩的父亲聊起孩子在学校的闪光点时,男孩瞬间破防,红了眼圈。那次家访,是一次心灵的叩访。邢雪莉看到的不再是一个“问题学生”,而是一个需要被理解、被关爱的孩子。
找到了“病因”,才能开对“药方”。此后,邢雪莉开始用“发展的眼光”为他量身定制鼓励计划:发挥他运动能力强的特长,推荐他进篮球队;利用他重情义的特点,让他担任小组长。慢慢地,鼓励让他自信,约束转化成了责任。那个曾经迷茫的男孩,眼神越来越坚定,最终在中考中表现优异,成功考入阳泉市第二中学校。拿到通知书后,他哭着给邢雪莉报喜,这泪水,是感激,也是蜕变后的释放。
这样的蜕变,在邢雪莉的教学生涯中并非个例。2025年,她所带的毕业班交出了一份耀眼答卷:班级数学成绩位列全市前三,多项指标创下学校历史新高。她本人也多次获高新区“模范教师”、高新区“优秀班主任”等称号。但这些数字和荣誉,在她看来,远不如孩子们一条报喜的短信、一个灿烂的笑容来得珍贵。
如今,在七年级163班的数学课上,邢雪莉依然在用她的“魔法眼睛”注视着每一个孩子。她深知,教育是一场漫长的守望,既要给予充足的阳光雨露,也要学会静待花开。在她的心中,从来没有所谓的“差生”,只有还在积蓄力量、等待绽放的花朵。而她愿意继续做那个执着的园丁,用发展的眼光守护每一个成长的奇迹,静待每一朵花的绚烂绽放。(郭雁伟 史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