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清晨,阳光洒进矿区敬老院的走廊。服务人员马玉如轻手轻脚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擦拭、清扫,顺便看看老人是否安好。75岁的李改凤已在敬老院住了一年多,她乐呵呵地说:“这儿吃住都好,服务贴心,比在家请保姆强多啦!”
矿区是典型的工矿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达29%。可当人们走进矿区,看到的是一片片温馨的“夕阳红”图景:社区里,幸福食堂饭菜飘香;养老机构内,专业照护无微不至;家庭中,适老化改造守护安全……
这一切,源于矿区区委、区政府立足实际,倾力构建的“公办为基础、居家为主体、社区为依托、社会为补充”四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随着《阳泉市矿区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办法》的出台实施,一系列务实举措让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悄然改变着矿区老年人的生活。
专业照护 筑起安养之家
科技赋能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人性关怀温暖夕阳岁月。
走进矿区敬老院,负责人翟雪冬正通过智慧养老系统查看老人的实时状态。“这套系统为每位老人建立电子档案,体温、血压等数据一目了然,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异常。”他介绍。这家于2024年2月揭牌的区级综合性养老机构,采用“公建民营”模式,引进北京寿康健康养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运营,集老年照护、医疗保健、营养膳食、康乐活动功能于一体,重点解决生活不能自理、家庭无人照料的失能、失智困难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在政府各类补贴和支持下,我们能心无旁骛地把精力放在提升服务上,力求做到更好。”翟雪冬说。然而,科技之外,最难的是“人”的工作。有的老人听力不好、性格孤僻;有的老人性子急躁、爱发脾气,这些都需要工作人员像对待孩子一样耐心反复解释。
这份耐心与爱心,在服务人员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46岁的马玉如以院为家,每天工作12个小时,“把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当她看到老人也反过来关心自己时,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
83岁的牛便珍来院里一年多了,她对这里赞不绝口:“吃得好,睡得好,服务人员以身作则,对俺们特别好。”专业的照护、用心的陪伴,让这里不再是简单的养老场所,而成为一个充满温情的大家庭。
社区延伸 织就幸福网络
“一刻钟社区养老服务圈”让温馨陪伴触手可及。养老院并非孤岛,它正积极融入社区,成为四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9月30日,南台社区和矿区敬老院联合开展的“巧手包圆中秋月 社区敬老暖人心”活动热闹非凡,大家一起准备月饼馅,有说有笑。社区不仅定期请专业理发师解决老人的“头等大事”,还经常组织唱歌、跳舞等活动。志愿者也时常前来,陪老人聊天、打扫卫生,用公益行动回馈社会。
致力于在“家门口”一站式解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矿区在社区层面全力推进“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全面提升服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截至目前,矿区已打造了5家养老院、3个社区养老服务站、11个社区养老餐厅、13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一刻钟社区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畅享触手可及的幸福晚年。
居家养老 传递脉脉温情
对于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矿区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把专业照护送到家中。辖区有就业需求的居民经过专业培训上岗,开展邻里互助式养老,为特困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助托与上门探望的“六助一探”公益性服务。
与此同时,矿区为67户经济困难的有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家庭安装紧急呼叫器、红外人体感应探测器等适老化设施,有效缓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近年来,矿区整合全区各类资源,着眼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照料需要,稳妥有序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保障水平,让老年人居家“享福”、在家“享老”。
医养结合 破解照护难题
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点亮银发生活。对于失能、半失能或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而言,医疗资源是养老的核心关切。
阳煤二院康养中心,作为辖区由二级综合医院运营的养老机构,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住、养、医、护、康”一体式专业化服务。床头配备着紧急呼叫器,卫生间铺放着防滑地垫,桌角包裹着厚厚的海绵,安全细致的防护措施让人倍感踏实。
为解决儿女忙于工作无暇照顾,老人又不愿意去养老院的难题,该中心还推出了“日托”“短托”服务,淡化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界限,用专业力量为家庭照护“续能”。
“工作日早上就送我妈到中心来,下班再接回家去,这种模式给我们这些上班族减轻了许多压力!”享受“日托”服务的老年人家属说道。这种规律且有序的接送模式,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既充实又安心,也让家属能够在工作与陪伴老人之间找到平衡。
从敬老院的专业化升级,到社区服务的网络化延伸,再到居家养老的个性化服务,再到医养结合的深度探索,矿区正以“一盘棋”思维,精心编织着一张覆盖全域、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养老保障网。
在这张网的守护下,矿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正随着一项项务实举措的落地而不断提升,最美“夕阳红”的画卷正在这片工矿热土上徐徐展开。(郭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