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盂县第一中学校的物理课堂上,经常上演这样一幕:从复杂公式的拆解到趣味实验的演示,刘建宝老师总能把抽象的物理原理变得鲜活易懂,学生们对物理的畏难情绪也随之消散,慢慢沉浸在对物理知识的探索中。这位已经躬耕教坛18年的物理教师,至今仍保持着初登讲台时的那份热情。
“物理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藏在生活里的科学。”这是刘建宝常挂在嘴边的话。面对高中物理知识点抽象、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的问题,他始终坚持生活化教学。讲解电路原理时,他引导学生分析家庭电路故障;分析力学规律时,他以篮球投篮运动轨迹和跑步时受力变化为例,让物理知识回归生活本真。他还曾牵头成立物理兴趣小组,开展“太阳能小车改良”“校园路灯亮度优化”等探究项目,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把‘难懂的物理’变成‘能探索的科学’,才是培养科学素养的真谛。”刘建宝的话,藏着他对教学的深刻思考。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在刘建宝看来,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应有之义。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他设计“分层知识点清单”,将复杂定理拆解为“基础概念理解到简单例题应用再到变式题目拓展”三个梯度;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他鼓励他们担任“小老师”,在为同学讲题的同时巩固自身知识;而面对性格内向、不敢提问的学生,他建立“课堂小纸条”沟通机制——学生把疑问写在纸条上,他课后逐一耐心回复,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自信。曾有一名内向学生,通过“小纸条”与他交流物理难题,半年后不仅主动举手提问,还在物理竞赛中获奖。“看到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是我最开心的事。”刘建宝说。这些创新尝试的背后,是他“不放弃任何一个渴望进步的学生”的坚守。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刘建宝的教学方法也从未停下革新的脚步。新高考改革实施后,他主动参加省、市、县各级培训,研究命题趋势,将“核心素养导向”融入教学,在电磁学课程中加入“电磁技术在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中的应用”等内容;为让抽象知识点更易理解,他学习使用物理仿真实验软件,让“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知识点直观呈现;他还坚持阅读专业期刊、参加校际教研,每节课后及时反思优化教学。“对教育多一分敬畏,教学就多一分活力。”这是他18年来从未动摇的信念。
有人说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刘建宝更愿将教育视为师生双向滋养的过程。2023年,他同时承担两个班物理教学、兼任班主任和物理组大组长工作,家中又有急事,一度身心俱疲,考虑放弃带高三。但学生们察觉后,送来写满暖心鼓励的纸条,“老师,您累了就歇会儿”;还有学生悄悄送上热牛奶。“这些温暖瞬间让我明白,教育不是单向付出,而是师生间的同频共振。”刘建宝说,是学生的温暖,给了他咬牙坚持的力量。
如今,刘建宝依然坚守在教学一线,用行动诠释着教育家精神。他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收获知识与成长,成为兼具科学素养与家国情怀的人。”这份育人初心,如同他课堂上点亮的物理之光,既照亮学生前行的路,也照亮了他躬耕教坛的无悔岁月。(刘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