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假期,我市文旅市场的火热景象并非偶然,而是一场文化底蕴与业态创新深度耦合的生动实践。从红色地标到山水景区,从非遗“活化”到惠民演出,我市用多元供给勾勒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图景。
文化是文旅的灵魂,更是吸引客流的核心密码。藏山景区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氏孤儿传说”为内核,发起IP形象、文旅礼品、文博衍生品等设计大赛,让“忠义文化”在创新表达中“活”起来;狮脑山上,“红歌颂祖国”快闪每日上演,百团大战纪念馆通过VR展馆、红色基因库等数字化手段,让红色记忆可触可感;固关长城景区也不满足于“看城墙”,而是将石砌古垣与面食文化结合,让游客感受历史的同时品味地域风味。这些实践恰恰说明,我市的文旅魅力正在于讲透、讲活地标背后的文化故事。
业态创新是文化“落地生根”的“翅膀”。“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用情景剧《人间烟火》还原市井生活,用惠民演出拉近距离,让老厂房变成了承载集体记忆的打卡地;翠枫山景区跳出“爬山观景”的传统模式,推出亲子走读、歌舞演出,让自然景观成为家庭互动的“背景板”;盂县文化馆把摄影展搬进景区,让流动演出走进游客中间。这种“景区+文化+体验”模式,精准对接了游客从“看风景”到“享生活”的需求转变。
惠民底色是文旅“持续升温”的“暖心剂”。藏山景区对在校大学生免门票、红岩岭自然风景区推出超值套票,实打实降低体验门槛;景区流动演出、街头非遗展示,让文化融入日常。当游客感受到“来了不亏、玩得舒心”,口碑自然会传播开来。
热潮过后,如何让“假日热”变“长久红”?立足资源禀赋不同,从全局出发,以文化为魂守“人无我有”,以创新为翼造“人有我优”,以惠民为本夯“人优我特”。当每处山水都是文化载体,每次体验都含地域风情,文旅产业定能在“差异化”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