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晋剧《泥火情》在省文博会主舞台上演。
铿锵有力的唱腔、演技不俗的演员、催人奋进的故事……8月23日,我市优秀剧目现代晋剧《泥火情》在省文博会主舞台精彩上演。该剧以砂锅匠人的命运为线索,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砂锅匠人跌宕起伏的命运,诠释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阳泉文化厚重,砂陶产业历史悠久。一直以来,阳泉砂陶业从业者在传承传统制造技艺的同时兼顾创新,让“千年窑火”焕发出新的活力。本届省文博会阳泉展区,有“施釉肥厚,纹饰简洁,拙朴厚重”的黑釉刻花瓷,有“古朴精美,造型典雅,质地纯薄”的紫砂茶具,还有饱含着“人团圆、衣食足”大家对美好生活期盼的“春碗”系列作品。文艺工作者讲述着阳泉展区一件件精美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他们坚持守正创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哇,好可爱,这个壶有一对猫耳。”一场紫砂壶制作技艺展示在阳泉展区小舞台进行得如火如荼,吸引了众多游客观看。山西盈和紫砂研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艳芳展示制作的是招财猫紫砂壶,她一边制作一边向观众讲解紫砂壶的制作步骤,娴熟的手法赢得了观众的赞叹。
本届省文博会,张艳芳带来了泥皮画《永乐宫的仕女图》《黑神话:悟空》,仿青铜器样式的紫砂壶以及“如影相随”紫砂壶等文创作品。泥皮画需要在木板上绷上麻布,加入稻草和泥制作成泥板,晾干后打磨平整,用岩彩颜料进行绘制。绘画时,作者会在画面主要位置使用立粉贴金工艺手法,让画面更加漂亮。张艳芳说:“近年来,山西古建彩绘文创越来越‘出圈’。我去看了永乐宫、广胜寺壁画,很震撼,让我更加坚定用传统工艺呈现多元文化的想法。泥皮画受到了游客的喜爱,我会继续努力,用这种方式呈现历史故事、古建筑。”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讲述。阳泉文艺工作者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阳泉云酷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乔巧云每年要参加十多场大大小小的文化展会,积极与其他文艺工作者交流学习。近几年,超轻黏土、陶泥、软陶、树脂等新材料的出现让泥塑有了新的可能,它们色彩鲜艳,更加受到小朋友的喜爱。本次展会乔巧云带来了彩泥作品。她说:“此次我带来的是十二生肖挂件。12只戴着不同生肖帽的小猪挂件,使用了陶泥制作,颜色更加艳丽,保存时间长。”
“我一直听说阳泉的砂锅质量不错,来到阳泉展区一看价格很实惠,就购买了2个砂锅准备回家做烩菜。”外省游客刘沐说。阳泉市煜祥砂器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万源一直在忙碌地接待着询问价格的游客,砂锅的销量十分可观。阳泉市煜祥砂器制造有限公司本次带来的是“鸿龍龍”系列砂锅,容量从3升到15升,有木炭砂器火锅、电砂器火锅、平煲等多种样式。根据许多家庭喜欢吃火锅,但家里不适合使用木炭的“痛点”,阳泉市煜祥砂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了电砂器火锅,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节功率大小,使用起来和木炭砂器火锅一样。李万源介绍:“我们公司位于小西庄村,产品主要用来炖菜、炖汤、煮粥,我很高兴用实惠的价格吸引众多参观省文博会的游客。60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砂器制作,这门手艺传承了四代,希望能一代代传下去。”
各类文化活动在引领人民群众创造和共享物质财富的同时,不断创造和共享精神财富,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市将因地制宜推动适度多元发展,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和市情实际科学谋划,坚持在出精品上下功夫,为人民群众营造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沉浸式文旅场景,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魏君桦/文 刘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