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勇像。
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阳泉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内,岳勇烈士生前穿过的衣服被整齐放置在陈列柜中。这些衣服被洗得发白,但战斗中留下的痕迹却无法完全被冲刷。它们像沉默的证人,记录下岳勇在炮火纷飞中战斗的时刻。

  岳勇,原名张步瀛,是平定县岳家庄村人。当抗日烽火燃遍太行时,他投笔从戎,改名岳勇,从一名小学教师转变为一名铁骨铮铮的革命战士,40岁时因叛徒告密被捕,不幸牺牲。他的故事在千家万户传颂。

  1902年,岳勇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幼时即“嗜学”,但因家境贫寒,只好“半耕半读”。他农忙时耕地,闲暇时上学,22岁时被聘为村小学教师。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眼见国民党军队望风败退,大好河山任日军铁蹄践踏,岳勇心中无比忧愤。1937年春,他终于说服了父亲,毅然离乡,与王培效、王云、邵成瑞、段芝亭等人参加了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第七团,接受军政训练。受训期间,他曾见到过负责北方局党的工作的刘少奇、杨尚昆等同志,还聆听过周恩来动员抗日的讲话,并同受训的人一起加入了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由于受到了党的教育,耳闻目睹了党领导下的一系列抗日活动,岳勇真正懂得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七七事变后,随着战火的蔓延,岳勇结束了教导团的训练,和王培效等人返回故乡,组建抗日游击队,发动群众抗日,并与其他几支力量汇合,成为平定路北的抗日中坚。

  1938年4月24日,岳勇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平定县岳家庄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不久后被调到平定县,担任县农会主任。1939年5月,党组织派岳勇到河北省阜平县抗大二分校学习。学成归来后,他担任了县地征科科长,兼协助一、四区工作。1940年7月,岳勇任一区区长,进行百团大战战役准备,并亲自带领民兵参加了聂荣臻指挥的娘子关战斗。次年,岳勇被调到形势更为险恶的四区任区长。尽管四区特务、汉奸活动异常频繁,工作风险很大,但岳勇毫不畏惧,一到岗位,就扑下身子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经常率领武工队和民兵主动出击,深入敌区交通线,破铁路、割电线,开展游击活动。由于他的积极努力,以及与区委书记高智卿同志的密切配合,四区的工作很快打开了新的局面。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岳勇在抗日斗争的腥风血雨中茁壮成长。由于岳勇能力突出,日军闻风丧胆,对之视为“眼中钉”,一心要活捉他,除掉他。1941年12月3日,敌军包围了岳勇任区长的四区所在地——辛庄。为了不连累乡亲们,岳勇决定化装突围,但在过第三道封锁线时,被叛徒杨茂忠指认,不幸被捕。岳勇被捕后,日军把他押到了北庄头,先是软语劝降,把岳勇的父亲、岳母、妻子和两个孩子“请”来,妄图用骨肉之情劝其投降,但其家人长期受岳勇感染,深明大义,爱憎分明。日军见岳勇和他的家人态度坚定,就又派岳勇的亲戚轮番劝降,但均无果而终。

  几番劝降及诱降失败后,日军开始使用武力逼迫岳勇投降。在长达47天的时间里,敌人给他灌煤油、辣椒水,往他的手指里钉竹签,恶毒地割掉了他的左耳……不管日军采用怎样的酷刑,岳勇都坚定地对日军说:“不投降,不投降,视死如归!”1942年1月18日凌晨,恼羞成怒的日军拿起铁锤朝岳勇头部狠命一击,岳勇壮烈牺牲,时年40岁。

  英烈遗物,是红色基因传承的永恒载体和鲜活教材;英烈事迹,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真实写照和生动反映。岳勇烈士生前穿过的衣服被存放在阳泉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中,岳勇烈士的故事被广为传颂。每逢清明节或重要纪念日,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市民群众聚集到纪念馆,瞻仰烈士遗物,听讲解员讲述岳勇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的故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烈士岳勇的身躯长眠于青山,但他不畏艰险、不惧牺牲的精神却穿越时空,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孟学武 郁静 张佳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