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玩泥巴”的懵懂学徒工到享誉三晋的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从最初的“粗瓷”制作到所创作作品屡获业界大奖殊荣,并有多件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和国家级博物馆永久收藏陈列……40多年来,山西晋明堂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工艺师葛银平守正出新、精业笃行,用匠心传承平定刻花瓷技艺,让传统艺术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走进山西晋明堂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陈列大厅,釉料锃亮、造型典雅、雕工精美的平定非遗刻花瓷整齐排列,令人目不暇接。这些精美作品皆出自葛银平和他的同事们之手。见到葛银平时,他正和同事们精心修补陶坯上的小针眼,并为其上釉,一道道工序在他手中娴熟丝滑。

  “和大多数手艺人一样,当初进入这个行当,完全是出于生计的考虑。”葛银平说。1983年,初中毕业一年的葛银平在母校平定县张庄镇宁艾中学老师的推荐下,进入平定县冠庄瓷厂工作。在现场作画、捏泥塑后,因葛银平“基础不错,有培养前途”,被厂领导安排到厂科研组,跟随厂里的王宝玲师傅学习陶瓷造型设计。

  在厂里老师傅的指导下,葛银平一边刻苦提升自己的制作水平,一边不断加深对平定刻花瓷这一千年非遗技艺的理解。1985年,厂里推荐葛银平到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陶瓷设计班学习;1991年,厂里推荐他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大专班进修,让他对瓷器制作工艺有了全面系统的认知和掌握。陶艺制作也从最初的谋生手段,渐渐成为葛银平想要坚守一生的事业。

  葛银平多次外出进修、参展交流,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对刻花瓷的制作工艺、造型设计、刻花技艺进行融合创新。平定刻花瓷的制作要历经选料、炼泥、揉泥、拉坯、施釉、刻花等50余道工序,并采用不同于其他陶瓷工艺的“湿作法”。葛银平凭借着对传统技艺的深刻理解和创新探索,创作出一批雅俗共赏的陶瓷作品,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奖项。

  谈及工作,葛银平坦言快乐居多,虽偶尔会因工作紧张而有压力,但热爱让他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从工人到工匠,从入门到精通,在泥与火的打磨、淬炼中,葛银平始终把工匠精神作为人生航标,鞭策着自己也影响着他人。“工匠就是要踏实干活,日积月累才能出成绩。”葛银平说。

  葛银平在工作中格外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深知一件优秀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众人协作。与他共事20多年的山西晋明堂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总监贾弘毅称赞道:“老葛为人正直热心,对待事业执着坚定,始终不忘初心,我俩合作默契,希望能继续携手同行。”

  如今虽已到花甲之年,葛银平依旧活跃在非遗传承一线。他所在的企业专门设置公益课堂、非遗体验区等功能区域,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葛银平还主动走进学校,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希望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无论是谁,只要是真心实意想学手艺,我都愿意倾囊相授……”多年来,葛银平在潜心研习刻花瓷制作技艺、精雕细琢刻花瓷的同时,担负起无私传授技艺的责任,培养出了一大批技艺精湛,能够独当一面的弟子。在山西晋明堂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众多肯学艺、手艺精的年轻人扛起传承大旗,让传统技艺的未来充满希望。

  多年的坚守与付出,葛银平收获了诸多荣誉。2014年,葛银平获评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被评为山西省工艺美术先进工作者;2015年,获聘山西省第三届“神工杯”陶艺职业技艺大赛评委,同年“葛银平传统工艺(手艺)大师工作室”被省总工会认定为省级工作室;2017年,获评阳泉市劳动模范,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获评山西省劳动模范;202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葛老师对待技艺勤勉钻研,善于从他人建议中汲取精华,以乐观心态突破困境,将生活积累化为创作灵感。”山西晋明堂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荣建评价道,“工匠成为大师不仅靠精湛手艺,更因其作品蕴含思想,能触动人心、引发精神共鸣。”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葛银平坚定地说,“平定刻花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我们有责任传承好、发展好。”这位“制瓷人”以初心为笔,以匠心为墨,在刻花瓷的世界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传奇,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力量。(范佳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