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拍摄的百团大战纪念馆(碑)。张哲远摄
硝烟已散,精神永存。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在我市,海拔1160米的狮脑山顶峰上,40米高的百团大战纪念碑主碑以刺刀造型直插天宇。不远处,以“基石”为寓意的百团大战纪念馆,巍然矗立。重新翻修的狮脑山路,红、黄、蓝三色条纹如一道平铺的彩虹,“链接”着用“铁与血”写就的史诗。
历史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沟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85年前,这里曾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如今,这里不仅是自然风光的胜地,更是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的丰碑,指引着我们从中汲取力量,继续走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
百团大战纪念馆(碑)是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于华北地区发动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进攻性战役——百团大战而建。
作为阳泉标志性的红色文化名片,百团大战纪念碑于1987年建成,百团大战纪念馆于1995年建成,此后,不断丰富馆藏资料,创新展陈形式,2024年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先后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一件文物讲述一个故事,一件展品承载一段历史。
狮脑山战斗、娘子关战斗、正太铁路破袭战……走进百团大战纪念馆,题为“百团大战 光耀千秋”的浮雕上,战士们的肌肉在冲锋中绷紧如弓,他们或手持刀枪,或手擎红旗,眼神里的坚毅早已冲破岁月的长河,引人置身于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85年前,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力地发展,八路军总部决定组织一次大规模战斗。
“砰——”鏖战狮脑山半景化展厅内,一颗颗信号弹腾空而起、撕裂夜幕,呐喊声与机枪嘶吼声从八方涌来,部队和民众开始向日军控制的正太铁路发起攻击,百团大战正式打响。
讲解员郭倩站在展厅楼梯夹角处时间定格于1940年8月20日20时的台历、怀表前讲道:“这是百团大战发起的时间,战斗打响后,八路军由原先预定的22个团猛增至105个团,再加上当地民兵和游击队员,共计出动40余万人。”在之后5个多月时间里,八路军历经三个阶段的战斗: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为百团大战第一阶段,八路军对以正太铁路为重点的华北交通线发起破袭战;1940年9月20日至10月5日为第二阶段,八路军进行了一系列以歼灭深入抗日根据地的日军据点为重点的攻坚战;1940年10月6日至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八路军展开反“扫荡”作战,粉碎日军的疯狂进攻。
“在此期间,八路军共作战2174次,歼灭日、伪军50967人,严重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给日军以强有力的打击!”郭倩动情地说。
除馆内的470余幅图片、200余件实物、10余处场景外,馆外长277米、高3.2米的“英烈墙”与17幅以版画形式再现百团大战过程的“故事墙”遥遥相望,牺牲于这场战役中的4860名革命先烈似于烈日下诉说着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情境。“三色条纹中红色寓意着八路军战士的鲜血,黄色寓意着太行山的土,蓝色则是烈士们拼命换来的这片天!”市民梁琪琦抚摸着英烈墙上的姓名,谈起了自己对狮脑山路上三色条纹的独特理解。
拾级而上,高40米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主碑正面,彭真同志题词的“战绩辉煌 永垂史册”显得格外醒目,仿佛再现了当年的激烈场景。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们站在纪念碑的荫蔽处瞻仰碑文,带队老师成博宏感慨道:“英烈之魂化星辰,照亮吾辈前行路,牺牲于战场的烈士永远守护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走在纪念碑至纪念馆的步道上,中共平定特别支部旧址、红二十四军建军记忆馆……由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组成”的20块阳泉市红色教育基地展板吸引游客驻足、反复品读,提醒着后人走向未来的每一步,都是踏在了先辈以生命夯实的基石之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无论身在何处、在何行业,都要以史为鉴、砥砺前行。”专程从北京赶来参观的游客李勇军激动地说。
作为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百团大战纪念馆针对不同参观群体,推出不同的叙事方式:为青少年设计情景讲解,用趣味问答串联历史脉络;吸引成年观众参加专家讲座、主题展览,深度解析战役战略价值;为老年群体定制回忆抗战岁月活动,增强情感共鸣。特别是在科技的“加持”下,数字化沉浸式展览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游客通过关注“百团大战纪念馆”微信公众号,点进“VR展馆”,可完美体验馆内细节,至今访问量达31.4万人次;点进“红色基因库”,可全方位感受馆藏珍贵革命文物,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当“红黄蓝”三色步道在脚下延伸,历史便不再是遥远回响。百团大战纪念馆(碑)正以无声的方式,把一段铁血岁月,浸润进每一位游客心里,融合进中华民族不断回望来路、坚定前行的精神图谱之中。(学武 郁静 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