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
喝完一碗小米粥后,山西煤炭运销集团阳泉有限公司职工林沅来到了市中心血站,进行又一次献血,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第22个世界献血者日的到来。
“林哥,今天又来献血了。”市中心血站机采室的工作人员和林沅打招呼。倚在采血椅上,看着淡黄色的血小板混悬液缓缓流入采集袋,林沅十分感慨。
这是他第78次捐献机采血小板,距离2006年第一次献血,整整过去了19年。
“2018年10次”
“2017年10次”
“2016年7次”
……
林沅翻看着“全国电子无偿献血证”微信公众号,看着一次次的献血记录,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献血之路。
1978年的一个夜晚,林沅父亲胃出血手术时,父亲的两位战友撸起袖子献血的场景,像一幅泛黄的老照片,在年仅10岁的林沅心中定格成永恒的温暖。“总有一天,我也要成为传递希望的人。”从那时起这成为林沅的“梦”。
回忆起这段往事,林沅的目光落在诊室墙上的无偿献血宣传画上。2006年9月的一个上午,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林沅在市区天桥下“邂逅”了一辆献血车,他登上献血车,询问着献血的事宜。当了解到自己符合献血条件后,林沅挽起衣袖,看着针头刺入皮肤,400毫升红色的血液顺着导管流入血袋,这个38岁的男人忽然眼眶发热——他终于接过了父亲那两位战友手中的接力棒。
从此,林沅便与“献血”结缘,开启了他的无偿献血之路、奉献热血之旅,每年最多10次的捐献成为他雷打不动的日程。
为了让自己的血小板始终保持最佳捐献状态,林沅制订了一套近乎苛刻的锻炼计划,饮食上更是严格把控,餐桌上几乎看不到重油重盐的菜肴,每天进行半小时慢跑。这种近乎偏执的自律,只为了让每一袋从他体内采集的血液都质量上乘,给患者康复带去最有效的助力。
随着林沅献血经历的积累,他对献血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2014年的一次献血经历成为重要转折点——血站工作人员递来的宣传页让他第一次了解到,除了全血捐献,还有被称为“黄色血液”的血小板捐献。工作人员详细解释道,临床救治对血小板需求迫切,尤其对白血病患者而言,这些微小的血细胞就是延续生命的希望。这让林沅深受触动,他当即决定加入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行列,从此以“板友”的身份,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生命。
“适量的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还能挽救一个生命,甚至一个家庭,我觉得特别有意义。”林沅说。
坚持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动,用实践去证明自己的价值。近二十年的时间,林沅献全血16次6400毫升、机采血小板78次153个治疗量,折合献全血总量37000毫升,为点亮生命之光、托起生命希望积极贡献着一份爱心。林沅荣获了全市优秀志愿者称号,还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
2007年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的一员;2012年加入阳泉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2023年成为市红十字志愿服务中心注册会员……“只要有需要,不管多忙,我风雨无阻。”如今,林沅主动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采集等活动,与队友们一起向献血者普及无偿献血知识,介绍献血流程,带动同事、家人、朋友一起加入了献血行列。
十九年如一日,林沅用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着有爱的地方就会充满光亮的信念。“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想到每一次献血都有可能换来他人生命的延续,会感到很有意义,很快乐,只要我还有能力,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林沅说。(张子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