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无人机拍摄的冀东水泥有限公司。刘 胜摄
6月18日,阳泉冀东水泥有限公司院内,前来等待装车的水泥罐车排起了长龙。虽然是一家水泥生产企业,但行走在厂区内,既看不到扬尘,也闻不到异味。林木葱茏、鸟语花香,“花园式”的工厂让工人在繁忙之余享受到清新的气息。
阳泉冀东水泥公司是我市第一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单位之一。产改推进过程中,企业工会积极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与提升体系,以创优工作环境不断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打造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沃土,助力工人从“工”到“匠”的转变,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直以来,阳泉冀东水泥公司致力于为产业工人队伍搭建创新平台,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创新创效积极性。其中,企业的石云生职工创新工作室更是发挥了带头引领作用,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创新资源聚合、创新力量叠加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位于生产区的石云生职工创新工作室内,便携式气体分析仪、高精度测温仪、测噪仪等试验仪器一应俱全,墙上的专利证书“亮”出了工作室的创新实力。石云生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22年7月,由各个生产部门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长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专业人才组成。
“我们通过小改革、小创造、技术攻关等方式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为企业提高产量、稳定质量、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工作室负责人石云生说。
磨粉是水泥生产过程的关键一环,然而水泥行业内常用的球磨机需要定期对内部磨损的钢球进行重新级配。过去,在水泥销售淡季,阳泉冀东水泥公司通过人工分拣的方式对钢球进行分级筛选,不仅效率低,而且劳动强度很大。为改善这种情况,石云生职工创新工作室技术人员组建项目小组,经过反复试验,设计出新型振动筛球机。如今,钢球级配工作已经实现一键操作、自动筛选。
2020年以来,阳泉冀东水泥公司职工创新创效项目约80项,创效额达2600万元,取得专利14项,荣获省、市“五小”竞赛多项荣誉;公司生产运行部获2022年“山西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石云生职工创新工作室获山西省机冶建系统2022年度“优秀职工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
与此同时,阳泉冀东水泥公司工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通过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涌现出一批产业领军型、科技创新型、实干创业型、知识技能型模范先进。在此基础上,他们以“技能型、创新型、学习型”班组建设为抓手,搭建学练比平台,培养选树工匠技术人才,全面开展“名师带徒”活动,每年开展窑操、磨操、电工、焊工、物理检验等技术学练比活动。企业每年评选优秀员工、先进集体等,并通过公示栏、微信公众号、企业报刊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充分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
在创优工人队伍成长“软环境”的同时,阳泉冀东水泥公司也在不断夯实产改“硬实力”,提升工人工作生活条件。
“水泥装车的时候能在这里打水、休息。”货运司机关建国一边说着,一边拿着水壶在发运车间的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内接水,“对我们跑货运的司机来说,装卸货的时候就想有个地方能歇脚。这个爱心驿站配有饮水机、微波炉、冰箱、空调。等待的间隙能在这里吃饭、休息,很方便。”
“小驿站”实现“大服务”。2023年,企业工会在市总工会的帮助指导下,在厂区内建设爱心驿站和群众安康工作服务站,针对性解决工人歇脚难、喝水难、吃饭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不断延伸驿站功能,通过报纸、新媒体等渠道,拓展了驿站和服务站的思想引领、健康保护、权益维护等功能,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此外,阳泉冀东水泥公司定期召开职工座谈会,围绕改善工作条件、保障福利待遇、建立健康服务、加强人文关怀等方面解决职工的急难愁盼问题。同时,积极开展趣味运动会、篮球赛、拔河比赛、职工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不断增强职工凝聚力和向心力。
面向未来,阳泉冀东水泥公司将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职工待遇、建立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技能形成体系、拓展职业发展通道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提高职工的收入和生活品质,提升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温荣鑫 宋平)